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兩院院士
![]() |
干福熹院士,光學材料、非晶態物理學家。浙江杭州人,1933年1月生。1952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化工系。1960年2月獲蘇聯科學院硅酸鹽化學研究所副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1957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光學玻璃試制基地。建立了中國耐輻射光學玻璃系列;研究光學玻璃的成分和性質的關系,發展新品種。研究激光玻璃的激光及發光特性;研制摻釹激光玻璃,國內第一個獲得激光輸出;建立激光釹玻璃系列,研究過渡元素及稀土離子在玻璃中的光譜及發光性質;研究玻璃的光學常數及外場作用下的非線性性質;研究玻璃的物理性質變化規律,在此基礎上建立完整的無機玻璃性質的計算體系。研究光存儲用各種先進薄膜,發展了可擦重寫新型光盤。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國家科學進步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優秀科技圖書特等獎等。1997年獲何梁何利科學和技術進步獎。2001年獲國際玻璃界的大獎-國際玻璃協會主席獎。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
![]() |
王之江院士,物理學家。江蘇常州人,1930年11月生。1952年畢業于大連工學院物理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在光學設計方面,發展了象差理論和象質評價理論,形成了新的理論體系,完成了大批光學系統設計(如照相物鏡系統、平面光柵單色儀、長工作距反射顯微鏡、非球面特大視場目鏡、105#大型電影經緯儀物鏡等);在激光科學技術方面,領導研制成中國第一臺激光器,并在技術和原理上有所創新。70年代領導完成了高能量、高亮度釹玻璃激光系統。在這項工作中解決了一系列理論、技術及工藝問題。關于某些激光重大應用對亮度要求的判斷,使工作避免了盲目性,對于中國激光科學技術起了積極作用。倡議和具體領導了中國“七五”攻關中激光濃縮鈾項目。對中國光信息處理和光計算起了倡導作用。 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
![]() |
徐至展院士,物理學家。江蘇常州人,1938年12月生。1962年畢業于復旦大學。1965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研究生畢業。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長期主持激光聚變研究,在實現激光打靶發射中子、微球靶壓縮、建立總體計算機編碼及建成6路激光打靶裝置等多項重大成果中作出開拓性突出貢獻。在強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特別是在非線性過程或不穩定性以及線聚焦激光與等離子體相互作用等研究方面,從實驗與理論上進行了系統的深入研究,取得系列開創性重要成就。在X射線激光物理領域,1981年已實現粒子數反轉并發現新反轉區;首次在國際上用類鋰和類鈉離子方案獲得8條新波長的X射線激光,最短波長已達到46.8埃。作為首席科學家,在開拓與發展新型超短超強激光及強場超快物理等方面取得重大創新成果。作為第一獲獎人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國家發明獎二等獎1項等。1998年榮獲何梁何利獎。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04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
鄧錫銘院士(1930.10.29-1997.12.20),光學、激光專家。廣東東莞人。195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六十年代在國內首先提出開拓激光科技新領域,組織并參與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主持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氦氖氣體激光器,獨立提出激光器Q開關原理,發明了“列陣透鏡”,提出了“光流體模型”。為實現王淦昌院士獨立提出的激光核聚變設想,30多年領導一個科研集體,開拓、發展高功率激光驅動器,建成了我國最大的“神光”激光裝置,利用神光裝置在慣性約束聚變、X光激光等高科技前沿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 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
![]() |
范滇元院士,光電子與激光技術專家。江蘇常熟人,1939年2月生。196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1962年至1966年先后在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攻讀微波和激光專業研究生?,F為上海光機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863”計劃激光技術領域專家組成員。1992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范滇元長期從事大型激光裝置的研制及應用。先后參加研制1010W、1011W和1012W高功率釹玻璃激光系統,為建立和發展中國高功率激光技術領域作出了貢獻。其中規模最大的“激光12號實驗裝置”,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及首屆陳嘉庚獎等。由于該裝置的持續運行,使中國在慣性約束聚變、X光激光和高壓狀態方程等前沿研究領域產生一批國際先進水平的應用成果?!鞍宋濉逼陂g,又負責更大規模的“神光Ⅱ號”計劃。同時,發表了近百篇學術論文,并先后培養和和協助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7名。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 |
王育竹院士,量子光學專家。河北正定人,1932年2月生。195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1960年蘇聯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所研究員。長期從事電磁場與原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是中國原子頻標開拓者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量子光學開放實驗室,率先開展激光冷卻氣體原子的研究。首次提出將光頻移效應用于激光冷卻氣體原子。利用激光偏轉原子束驗證了亞泊松光子統計規律。開展了一維駐波場激光冷卻原子的研究,觀察到低于多普勒極限溫度的現象。首次將多普勒效應用于原子干涉儀,觀察到原子干涉現象。利用固體微球腔量子電動力學效應,獲得了新的激光譜線。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 |
姜中宏院士,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原籍廣東廣州,1930年8月生,生于廣東臺山。1953年畢業于華南工學院化工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光學材料領域研究。先后研制成功三種強激光用釹玻璃材料,分別為:高能激光系統用的硅酸鹽釹玻璃;高功率激光系統“神光Ⅱ”和“神光Ⅲ”預研裝置用的Ⅱ型和Ⅲ型磷酸鹽釹玻璃。在理論研究中,根據混合鍵型玻璃形成特性,首次提出用相圖熱力學計算法,實現了玻璃形成區的半定量預測。采用連續相變方法推導出非對稱不溶區。研究玻璃結構的相圖模型,提出玻璃是由最鄰近的同成分熔融化合物的混合物構成理論,可計算玻璃中的基團及硼配位數比例。將熱力學反應判據用于清除白金機理研究,通過預測的計算,找到了合適的工藝條件。 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p>
|
![]() |
林尊琪院士(1942.6.3-2018.5.28),高功率激光技術專家。1942年6月生于北京市,原籍廣東潮陽。1964年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無線電系,后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讀研究生?,F任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研究員、高功率激光物理國家實驗室總師。 從事激光慣性約束聚變、高功率激光驅動器和X光激光研究等。研究高功率激光空間傳輸的基本物理問題,在“神光Ⅱ”激光裝置研制中創新解決了同軸雙程主激光放大器的新型空間濾波技術、全激光系統像傳遞技術、新型三倍頻模擬光技術、三倍頻穩定高效轉換系列技術、“神光Ⅱ”高效全光路系統自動準直技術等難題,推動了激光驅動器研究能力的質的跨躍。完成“神光Ⅱ”激光功率平衡、精密瞄準、遠場焦斑旁瓣分布研究等多項裝置精密化工作。研究激光在高密度等離子體冕區傳播的多種非線性相互作用過程,發現若干重要新現象。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 |
李儒新院士,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1969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建甌市,籍貫福建建甌。1990年畢業于天津大學精密儀器系光電子技術專業,1995年于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獲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超高峰值功率超短脈沖激光與強場激光物理研究。在超高峰值功率超短脈沖激光方面,與合作者一道解決了大口徑高增益寬帶激光放大器的寄生振蕩抑制等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建成了拍瓦激光實驗裝置并取得重要應用成果。在強場激光物理方面,與合作者一道在激光尾波場的級聯加速和高性能高能電子束產生、基于亞周期時間尺度相干控制的強場高次諧波與阿秒光源產生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青年科技獎等。 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